刘宗义在世界知识撰文,谈美以袭击伊朗,印巴立场差异有何意味
刘宗义
6月13日,中东局势突变,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打击伊朗核设施与军事基地,并招致伊朗反击,双方爆发冲突。6月21日夜,美国亲自下场,发起“午夜重锤”行动,首次直接参与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美以对伊军事行动,距5月7至10日发生的印巴冲突仅一月有余。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伊斯兰国家都反对美以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态度则有明显不同。
2025-08-06,巴基斯坦卡拉奇民众声援伊朗人民。
印巴立场有何不同
一向自诩占据“国际道义高地”的印度并未像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那样批评对伊朗发动袭击的以色列和美国,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含糊,看似平衡、实际偏袒美以的态度。伊以冲突爆发后,印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方“对伊以之间的最新事态发展深表关切”,并敦促“双方利用现有渠道,通过对话和外交努力实现局势降温并解决根本问题”。声明中未谴责任何相关方。6月14日,上合组织强烈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并在联合声明中称该行为“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但印作为上合成员国却拒绝加入该声明,还发表声明称“未参与上合在此事上的决策”。在美实施“午夜重锤”行动后,印则重申“立即降级、通过对话与外交解决分歧,应为唯一出路”。其声明也未谴责美国,而是以“最新冲突升级”作为泛指,以示不支持任何一方行动。莫迪政府的立场在印国内引发争议,反对派指责其放弃“不结盟”政策,向以色列示好。
印度将自己定位为伊以冲突的潜在调解者。印外交部表示,印“与两国均保持亲密友好关系,随时准备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然而6月22日,在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主动致电印方求助时,莫迪却重申“立即降级冲突、通过外交努力恢复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立场。
巴基斯坦的立场则与印度明显不同,其在伊以冲突中明确支持伊朗、反对以色列。巴外交部强烈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认为“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侵犯了伊朗的主权和领土完整”。6月22日,在美袭击伊朗核设施后,巴外交部发表正式声明,谴责美方行动,指出这些袭击“违反所有国际法准则”,并强调“伊朗根据《联合国宪章》享有合法自卫权”。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并不意味着在其犯错误时要支持他们。”巴一些大城市也爆发大规模街头抗议,显示巴民众对美以行动的强烈愤慨。
巴基斯坦还希望能发挥积极斡旋作用帮助冲突降级。巴总理夏巴兹在致电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达声援的同时,表示愿在冲突降级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6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时,穆尼尔当面向特朗普表示愿居中调解伊以冲突,希望“见证美伊谈判取得成功”。
然而,巴基斯坦同时也表明其“不介入冲突”的立场。在伊以冲突爆发之初,伊朗方面曾有高官称巴方已向伊朗保证,若以色列用核武器攻击伊朗,巴将为其提供“核保护伞”,并有传言说巴将为伊朗提供空中军事支援。但达尔断然否认这些说法,强调巴核政策自1998年以来便保持严格的防御性质且不会改变,并一再重申巴方的“不介入政策”,强调“对话才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
背后的复杂考量
印度之所以在美以袭击伊朗问题上采取“看似平衡”的立场,首先是希望分别维持与美以及伊朗的现有战略合作,维护印度战略利益。尽管印以1992年才正式建交,但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从此前的“秘密安全合作”发展为国防、先进技术、网络安全和农业等多领域伙伴关系。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期间,以色列是“为数不多向印度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国家之一”。印在发展与以色列关系方面还有宏大战略设想。2001年,印战略学者巴拉特·卡纳德公开呼吁印与以色列、美国和日本结盟,共同应对“中国崛起”和“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2014年莫迪上台后,印以共同参与了美国主导的中东版“四方机制”——由美国、以色列、印度与阿联酋共同组成的“I2U2集团”,及旨在平衡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同时,印已成为以先进武器装备的最大买家,每年采购金额超十亿美元,约占以武器出口总额的42.1%。此外,两国还开展联合军事训练和反恐情报交流。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期间,以军事人员还参与指挥印军对巴的袭击行动。
与此同时,印度也想与伊朗搞好关系。进入本世纪以来,能源是印伊的主要合作领域。2007~2008财年,伊朗石油一度占印原油进口的13%。但在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朗核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后,印自伊原油进口量急剧下降。2019年,印在美压力下完全停止自伊进口石油。然而,印仍希望维持与伊朗在恰巴哈尔港的合作,该港是印绕过巴通往阿富汗的重要通道,具有战略意义。印反复对美陈述此港及其联结的国际南北运输走廊是其抗衡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2024年5月,印伊续签恰巴哈尔港长期运营协议。
其次是出于经济与能源安全考量。印能源进口依赖中东,其近47%的进口石油须经霍尔木兹海峡运输回印。若美以与伊朗冲突持续升级,地区供应中断恐将导致全球油价上涨,使印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面临重大风险。此外,中东国家还有大量印度劳工,地区安全形势恶化还将使印面临保护海外印度公民的压力。
再次是受到宗教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及其意识形态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明确“反穆”,认为印以都面临来自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威胁。2017年,莫迪成为首位正式访以的印度领导人,他描述两国拥有“特殊”且建立在应对“共同威胁”基础上的关系。
而巴基斯坦之所以在美以袭击伊朗问题上坚决支持伊朗,宗教和意识形态因素是首要原因。巴外交政策深受泛伊斯兰主义影响,巴伊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其共同宗教信仰之上,尽管两国存在逊尼派与什叶派之分,但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宗教纽带变得尤为重要。伊朗不仅是第一个承认巴的国家,还在三次印巴战争中对巴提供武器、石油、医护等重要支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巴是最早承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巴在两伊战争期间也支持伊朗。虽然2024年1月,两国因俾路支跨境恐怖主义问题发生纠纷并跨境互袭,但很快又通过外交方式重归于好。
巴基斯坦对以色列的反对立场同样源于宗教因素,特别是出于对巴勒斯坦人的支持。1947年,巴在联合国反对“巴勒斯坦分治计划”,并拒绝承认以色列主权。巴坚持在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且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的巴勒斯坦国成立之前,不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美曾施压巴承认以色列,但被巴方拒绝,这一方面是出于巴与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团结,另一方面则是巴担心会刺激伊斯兰激进组织产生负面反应。
其次,印度是影响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关键变量。巴对以的反对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印以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向印提供先进军事技术并与印开展情报合作,直接威胁巴安全利益。巴担心若以色列成功破坏伊朗核设施,巴将成为其下一个打击目标。同时,巴俾路支省与伊朗接壤,若伊朗政权在美以袭击下崩溃,巴担忧两国边境的分离主义分子和“圣战”武装分子会趁机做大。但巴更担心印以战略伙伴关系会对其构成战略包围,这促使巴坚定支持伊朗。
再次,巴基斯坦当前仍面临较严重经济困难,经济脆弱性限制了其外交政策。沙特和阿联酋是巴主要财政支持者,巴一直试图在包括沙特和伊朗在内的中东各国之间保持平衡。另外,巴希望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渡过经济难关,也不敢激怒美国,因此谨慎避免给予伊朗军事承诺。
立场差异的实质
6月24日,在特朗普政府推动下,以色列和伊朗实现暂时停火。回顾历次中东战争可以发现,由于以色列国土狭小、武器生产储备能力不足,无法应对长期作战,因此其对外军事行动经常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在停火间隙,以色列往往加紧从美西方国家进口武器装备,以便发动下一轮进攻。这一次停火或许也不会例外。此次伊以冲突,美西方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立场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大多数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自卫”“谴责伊朗袭击以色列并要求伊朗保持克制”。
印巴在该事件上的立场差异不仅表明热点地区国家正初步阵营化,且这种阵营化背后具有深刻宗教文化因素、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与国家利益考量。印度在该问题上的立场表明,其虽自诩“全球南方领袖”但已在实际上和美以站在同一阵营,但出于维护自身“战略自主”外交形象,及与中东伊斯兰国家加强关系以孤立巴基斯坦的需要,仍需显示出一种相对平衡的姿态。而巴基斯坦在该问题上支持伊朗、对美以行为感到愤慨的态度,则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过,由于国家利益受美西方国家牵制,且自身硬实力较为有限,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在面对国际冲突时,可能更倾向选择在自保的基础上提供道义支持。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25年第14期